三问“中国制造”

[复制链接]
查看5548 | 回复1 | 2012-8-1 16: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invtyujun 于 2012-8-1 16:30 编辑

       中国制造在为国际知名品牌“打零工”并收获漂亮数据的背后,却是中国制造缺少自主品牌、受制于人的尴尬现实,中国制造被埋在国际华丽品牌的最底层。换种说法,也可以认为这是全球化为中国制造预设的“陷阱”
      
       请迅速说出一个中国品牌的名字!美国有GE;日本有三菱;德国有西门子;韩国呢?三星。中国有什么?如果被难住了,这不是你的错,这正是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商;
       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制造业产值一举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日益上升,全球品牌的缺乏威胁着其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梦想。
       一问“中国制造”
       世界第一值得骄傲吗?
       没有自己的大品牌,意味着中国还只能停留在世界工厂阶段,做着比较低端的制造工作,而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则为海外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所获取。
       让世界各地的货架上摆满“中国制造”的商品,这有多好!试问读者,有没有研究过我们在国外占据一定市场的“中国制造”产品的种类和科技含量?
       此外,“中国制造”的乐观和过高期望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工业取得的成就。由于有过去的成绩,目前许多人认为,发展“中国制造”不失为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国策。不光中国,几乎所有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走这条路,并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中国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但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分工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超越国界,对全球资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全球产业的这一重新分配。
       在全球化生产和贸易的领域,中国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则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但不容否认的是,中国当下仍然是美元分工体系中的“打工仔”,中国积累的财富总量不小,却是辛苦钱,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也只够糊口的。
       东部沿海地区在开发之初,我国大力扶持了一批来料加工企业,许多乡镇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站住了脚,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很快占有了许多国际市场。但我们并没有扶植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使科技含量、科技竞争力提高。在装备制造领域,能打上“中国制造”标签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大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即使是现在,我们也非常少。
      “中国制造业公司的结构,与其说它是公司还不如说是工厂。”所谓工厂就是有一个厂长,其他人都是工人。这是一种头轻身子重的结构,管理人员很少。原因也很简单,工厂从外企那里拿到订单,中国企业放弃了思考。“中国代工企业唯一需要的是一个懂英文的人,能把对方要求翻译成中文,然后交给工人去生产。”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生产组织优势,控制全球供应链体系,牢牢掌控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
        一个国家经济强盛与否,有两个关键性的标志:一个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登堂入室,取得世界性的成就;另一个是品牌能否在全球家喻户晓,得到全球消费者的公认。至少,美日德等国的成功经验都对此进行了印证。
       依靠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业获得一些经济基础,这是像我们中国这样的追赶型国家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如果说“中国制造”在早期是摆脱贫困和迈向先进的必由之路,那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条路已不是坦途。
       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非常坚定地说:装备制造业需要品牌。他说,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其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一台机床的价格可能是2万元,也可能是20万元和200万元,品牌竞争现已给我国90%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了压力。
        面临全球产业分工的再演变,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更多了,迎接这些新的挑战,不是依靠“中国制造”所能胜任的。目前我们惟一的选择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科教兴国之路,将“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品牌”。
        二问“中国制造”
        该守住哪些核心竞争力?
        面临周边国家更低廉制造成本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迁,中国制造正在承受双重压力。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科技与管理能力产生的效益也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然而,是否中国制造也有一些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若想立于不败,中国制造的哪些能力不能丢?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在全球经济竞争和制造业链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制造企业也必然要面临全球产业竞争。以WTO为分水岭,加入WTO以后,在竞争性的行业领域,产业的进入和市场的进入都是完全开放的,所以无论是立足于国内市场,还是有志于建立跨国企业,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都主动或被动地被置入了全球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是建立在巨大的内需市场、具有产业保护性质的外贸政策、开放的经济形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基础之上的,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大规模的代工业务,再到形成以低附加值产品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随着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崛起,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力成本和外资政策优势逐渐流失,中国制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因此也在不断削弱。最近两年,欧美、日本等制造业的代工业务已经有意识地从中国向印度、越南、墨西哥、南非等国家,此情此景宛如当年台湾代工业务大规模转入大陆一样。
        令人担忧的是,旧有的竞争力在削弱,而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格局,中国制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远未形成。在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把眼光放在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的产业体系上。
        对于“中国制造”是否已经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白明对记者说,“中国制造”在技术含量与科技水平方面正处于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但走向成功的典型还是个案。
        谈了多年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无意间已经将“创造”、“制造”对立,谈“制造”色变。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中国制造产品物美价廉。贴牌、代工,意味着“中国制造”不再是完全的低品质,一旦贴上外国品牌,价值立马飞升。
        但中国产品并没有建立中国品牌,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产品还不过就是永远的“MADE IN CHINA”,而“中国制造”留给人的印象还是“低端、便宜、质量差”,永远卖不出价值,这就是中国产品和价值之间巨大的落差。
       “‘居于价值链低端’恐怕仍是‘中国制造’长期的国际市场定位。”社科院专家王孜弘认同了白明的说法。他还告诉记者,尽管因土地、环保、员工福利等诸多原因,“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呈现升势,但“低价”仍然是其敲开海外市场的一张王牌。
       可见,“中国制造”的“低价”标签依旧牢固,此时更不能急于求成,忽略客观规律甩掉“低价”标签。
       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很多人热议的“产业升级”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转产,就是说中国产品的问题不是产品类型的问题。做鞋、做服装、做小家电,照样可以提高档次,日用的基础产品照样有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一双鞋可以赚1美元,也可以赚200美元,就看你怎么做。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低端消费品市场是绝对不能轻易放弃的。所以,中国制造的升级应当是产品档次的提高。事实上,发达国家不是不生产日用消费品了,而是只生产高档次、高品质、高利润的日用品。中国制造的升级需要在档次的提高上下大功夫,如果基础的东西品质都不能提高,那么,就算进军制造产业链的高端,也还是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成功。
       对于在结构升级一事上还显“纠结”的“中国制造”,盲目冒进求升级不是良方,毕竟“中国制造”拥有相当数量的需求弹性较弱的客户群,仍然保持了自身的产品结构特色;但刻意保持低端低价迟早会被市场雨打风吹去。“因而两者之中取得平衡点最重要。在保留原有市场及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升级、提高附加值才是正解。”白明认为。
       三问“中国制造”
       离世界级品牌只有5年?
       中国人具有创新和强大的促销能力。从模仿到创造,从制造到发明,这种转向将激励着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日本汽车制造商花了20年才在美国立足,韩国公司花了10年。而中国,一旦加速运转品牌出口机器,用不了5年就能行。
        国际营销大师飞利浦·科特勒曾预言,“未来20年,将是中国品牌的高速成长期”。
      “中国制造企业有能力为苹果这样的公司做代工,说明中国有能力生产高质量产品”,前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肯定了中国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五年之内,优质的中国制造群体品牌能使“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形象得到转变。”
       然而事实是,在西方零售货架上和汽车展厅里,看不到中国品牌;中国有上千种品牌,但极少数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世界品牌100强榜单中,也没中国大陆公司影子。在发展全球品牌的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这确实令人感到困惑,因为中国制造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有资金来源。中国有37家公司登上《财富》500强榜单。很多中国企业具备投资研发全球品牌的强大财力。而且他们有实力投放广告。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广告支出国;
       其次,有发展品牌的广阔市场。中国消费者喜欢名牌。中文“名牌”的含义是“著名的牌子”,声誉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信任知名品牌;
        第三,有经济上的激励因素。一台iPod在美国零售199美元,中国只能从中赚4美元,大头全部被该品牌赚走了。
        杰克·韦尔奇指出,“中国制造作为一个整体,光有一两个品牌是不够的,只有让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中国的品牌才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大认同”,中国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全球品牌、世界级品牌并不是很多。为此,做好质量把关是发展的根本。“‘中国制造’民族品牌是一个整体信誉的集合”,韦尔奇补充道,里面包括了“中国制造”的民族品牌、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优质制造商的信誉,应该严格把好质量的关,杜绝浑水摸鱼的现象。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那时品牌的发展缓慢。一百年后生产机械化后品牌才浮出水面。中国的品牌全球化进程不需要那么久。
来源: 《装备制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ndy_Kiang | 2012-8-16 13: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中国企业品牌化能冲出重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