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中, 明确提出要推进大基地、大集团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组建若干个产能在1亿吨以上的大的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
核心提示:
2004年前后,为治理煤矿生产及重整行业格局,河南等煤炭大省率先拉开兼并重组的大幕。其后,国家发改委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煤炭开发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5年后,国家能源局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但尽管煤炭行业整合已有8年时间,在日前举行的“2012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诸多企业依然大吐苦水,纷纷认为有65%的兼并重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日,历时8年的煤炭产业重组有65%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消息备受关注,再加上煤炭行业持续地低迷和今年6月山西焦煤集团与双汇集团正式合作发展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种种不合理的迹象表明我们的煤炭行业已经“病”得不轻,那么病根在哪?
“应该说65%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数据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现在的局面就是在煤市低迷的情况下,背负沉重政策性负担的大型国有煤矿已经力不从心,无法完成兼并重组的任务。而对于活力较强的中小民营煤矿来说,兼并重组无遗已经与关停划上了等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观察员李朝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换句话说,资源的错配让曾经创造“黄金10年”的煤炭行业在迷茫中徘徊着。
中小民营煤矿:整合意味着关闭?
2010年,煤炭产业整合开始了全面的铺开,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下,“煤老板”一步步地开始退出中国煤炭市场的舞台。“应该说煤炭资源整合想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障安全生产,解决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其次就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统一的规范开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两个目的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但从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王婷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对于中小型的民营煤矿来说,整合常常是和关闭划上等号的。”李朝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在兼并重组中,不仅数以千计的小煤窑被国有或国有控股煤矿企业兼并,而且如拥有11座煤矿、年生产能力390万吨、9个地面企业、20个子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5.1亿元的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也被特大型国企中煤集团“收编”。虽然那些民营煤炭小老板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成为国有控股公司中的股东,但那些民营成分已经淹没在国有的汪洋大海中。
在兼并中,民营的煤矿一旦按照国有企业“大手大脚”的生产模式来就很难生存下来,所以兼并就意味着关闭。“即使没有关闭,在收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在股份制的情况下国家要求国有企业占大部分的股份,但今年以来煤市如此低迷,很多国有企业根本力不从心,所谓"占大股"也是形式上的,论实质则还是民营性质的。而民营资本在其中既出钱又出力,还没有"名分",这样的状态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李朝林就兼并中实际问题解释道。
没有名分,还要出钱出力,这样的境遇难保不使很多被兼并重组后的民营小煤矿产生“二心”。对此,王婷认为,从贸易商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向小煤矿买煤。因为大煤矿长期由政府统一定价,价格也相对较高,贸易商们很难从这些大公司、大集团上拿到价格便宜的煤,他们与小煤矿的合作可谓“两厢情愿”。而这样的情况也很容易导致小煤矿在兼并重组后与自己母公司的分歧和隔阂。“力使不到一处,效果自然也就不好。”王婷认为。
资源错配现象已蔓延到其他行业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彼得·克莱诺曾测算了资源错配对于经济增长的严重影响。在微观层面,所谓的资源错配是指在经济体中,不同产业或是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边际产出价值的不相等。很显然,这一现象违背了经济学原理中的基本教条:市场经济实现的最优资源分配格局中,不同单位间的边际产出价值应该相同。
如果把这一理论放之于中国的煤炭行业,那么最恰当的表述就是,通过政策手段,把有限的能源和资源分配给了已不该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挤压了按市场机制应该发展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空间。
今年6月,煤炭行业爆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赫赫有名的山西焦煤集团,也是山西煤炭产业整合的主体企业,与双汇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双方将在太原市发展生猪屠宰和养殖项目。堂堂全国最大的炼焦精煤生产企业,在兼并重组了多家小煤矿之后居然还要去养猪?
这条新闻并非空穴来风,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6月13日,全国猪肉批发价格为19.83元/公斤,同期煤炭价格却跌跌不休,6月13日,海运煤炭网指数中心发布的指数,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为752元/吨,平均每公斤煤价为0.752元。这意味着,30吨煤炭抵不上一吨猪肉的零售价值。所以,在当时,养猪可比卖煤赚钱多了。
煤炭工业协会的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煤炭产业的资源错配现象已经日趋严重,这样的资源错配现象不仅会给产业本身造成影响,阻碍市场化的进程,更会将恶果蔓延到其他产业,大型的煤炭国有企业利用行政手段挤压了民营煤矿的发展空间之后,再去挤压农副产品的发展空间,这显然不是煤炭资源重组想要看到的效果。
行政垄断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
“在今年,为了在"十八大"召开之前保障不出大的安全事故,小煤矿几乎都处于强制性的停产状态。但这个月来,由于煤市低迷,大型国有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在供应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又再让部分小煤矿复产。这样反反复复的折腾,对整个行业兼并整合的并没有好处。”王婷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煤炭、石油、电力……我国的能源行业几乎都与垄断行业脱不开干系,而推行垄断行业改革的核心不就是扩大市场准入,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吗?
在设计煤炭产业重组之初,规划的本意是因地制宜地让有安全生产能力、能合理利用资源的企业在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让国企强势“吃掉”所有民营资本并非改革的本意。而部分地方在产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为了局部利益显然利用行政手段将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配置。
对此,煤炭行业协会的相关专家表示,政府对于市场的行政性干预应该是阶段性的,理性的:“应该尽快出台《政府投资法》或者相关的条例,利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在介入市场微观领域时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行政性垄断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中应该占怎样的比例,盲目地让垄断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违背。”该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相关链接
彼得?克莱诺:资源错配将阻碍增长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宏观经济学教授彼得?克莱诺认为,在现实中,资源错配是广泛存在的。在宏观层面,不同国家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全球化背景下,很难完全归因于技术壁垒,相反倒有可能是由资源的不同配置模式所引起。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出低下,正说明资源配置对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微观层面,克莱诺教授测算了中、美、印三国不同部门的边际产出价值分布,发现这三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如果这些错配能够被完全消除,那么中、美、印三国的产出将分别增加115%、43%和127%。
根据克莱诺的研究,减少资源错配的程度对增加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操作中,因为资源配置模式的多样性以及经济体所处环境的各不相同,人们不可能获得资源最优配置的确定模式来指导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资源错配的研究没有政策含义。相反,相关研究再次启示我们,由于不同部门在资源配置上的动态联系,改革者在政策制定时,应该更加注意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性的改革设计。
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
|